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孙中山?
[2015年12月17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承德市委员会
    似乎有这样一句戏词:“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辛亥革命时期是标准的“乱世”: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革命志士千千万万,前仆后继。仅在长沙这一个城市,成立的革命团体就有十几个,如体育社、南薰社、卷施社、图强社、日新社、积健社、南社分社等等。这些革命团体的主张同中有异,革命志士的能力各有所长,产生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绝非易事。但1911年12月29日,中国17个省的代表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临时大总统,结果孙中山得了16票,成了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
    在中外革命史上,任何一个阶级,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政权,都需要推举出有代表性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领袖。辛亥革命之所以选择孙中山担任自己的政治领袖,除开其人具备超乎常人的卓越品质之外(如好学、俭朴,具有平民性格),更主要是因为他有中西文化的深厚学养,有了解世界潮流的政治眼光和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以及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坚强意志。这些综合因素,成就了一位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
    孙中山之所以成为革命领袖,首先由于他缔造了一个新式的革命政党。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了同盟会。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兴中会1894年11月成立于美国檀香山,出席者20余人,孙中山任主席。会毕填写了入盟书: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在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首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华兴会1903年11月成立于长沙,出席者12人,其中湖南人10人,黄兴被推为会长,与会者有宋教仁、陈天华、谭人凤等,对外以“华兴公司”名义开展活动。黄兴等人出卖祖产充作经费。黄兴提出了“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的起义策略。光复会1904年10月成立于上海,实际上1903年10月即已在日本酝酿,领导人有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徐锡麟等。入会誓词是“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种族主义色彩十分鲜明。所以,跟华兴会、光复会比较起来,兴中会从一成立就表现了高出一筹的远大目光和深刻预见。
    同盟会的成员实际可分三类:一、仅有推翻清王朝的单纯的民族主义思想,没有想过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向何处去,如光复会的一些成员。二、想在革命胜利后走资本主义的老道路,如胡汉民、汪精卫、邹鲁、居正。三、接受了处于萌芽状态的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孙中山就是这一类的革命志士。他们主张取西方资本主义的“善果”,“避其恶果”,不照搬西方模式。1905年11月,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明确表示:“近时志士,舌敝唇焦,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比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民报》第一号)这就表现出作为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异常清醒的政治头脑。
    要革命,当然还要有一个新式的革命纲领。孙中山的革命纲领就是三民主义。1905年11月,他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这六个字即“三民主义”,是当时革命者对救国救民之道的理论概括。在二十世纪初年出版的革命书刊中,反清王朝建立民主国家的思想,改革经济制度实行社会革命的思想,已经屡见不鲜。但把这些思想集中起来,概括为“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首先表现为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在国内实现民族团结。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将国旗设计为五色旗,就是象征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的“五族共和”。此外,民族主义的目标是要使中国人在国际社会中跟外国人平等,就是希望中国强大,中国人在世界上能扬眉吐气,活得有尊严。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反对封建专制,让人民有参政权,做国家的主人。因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辛亥革命之后,报禁没有了,言论开放了,结社自由了。不到一年,全国报刊就多达487种,政党、社团271个,这就标志着中国民权状况的初步改变。1921年6月,孙中山还表示要当“工人总统”(见1921年6月9日《孙文力助工人宣言》),表现出孙中山晚年民权观向劳工阶级的倾斜。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就是大家共同发财。他通俗地表述说:“民生主义就是发财主义”(《民权主义》第二讲,1924年3月10日)又说:“民生主义是均富主义”,(《革命军不可想升官发财讲稿》,1924年3月10日)所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就是想让中国老百姓都有钱。为了防止“两极分化”,孙中山又提出了“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两项主张,作为实现民生主义的政策保证。“节制资本”就是“大资本国有”,关系国计民生的矿山、水电、交通一律国营,利润为全民所有;同时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平均地权”不是废除土地私有制,而是要核定地价;由于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相关地段的地价肯定会飙升,但其增值部分收归公有,用诸社会,因为社会的繁荣是全民努力的结果,并非土地本身带来的效益。孙中山认为,这些地税征收之后,就可以减少苛捐杂税,甚至“私人永远不会纳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最为宝贵的思想成果。
    倡导三民主义的孙中山是一位平民总统。他生活简朴,作风民主。南京临时政府期间,有朋友送他一辆黑色汽车,外国人又送他13匹马,上海有一个投机分子(应夔丞)为谋取总统府庶务科长之职,带来40人做他的侍从队。孙中山好骑马,外出时常骑一匹性格驯良的七号马,有卫士骑自行车相随。有一次遇到百姓围观欢呼,警察分局的巡官拔出指挥刀维持秩序。孙中山制止说:“对老百姓不能这样。”有一位姓萧的盐商,80多岁,只想一睹孙中山的风采,但没有什么要事。传达室想阻止。孙中山说:“好,请他进来,我愿意见他。”见面后萧老先生想下跪,孙中山坚决制止。他说:“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离职以后又回归人民队伍,和老百姓一样。”萧老先生说:“今天我总算看到民主了。”
    有了革命政党和革命纲领,还要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孙中山鉴于历史上的许多血的教训,在推翻清王朝的过程中选择了武装斗争的道路。1912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周年之际,革命元勋黄兴撰写了一副对联:“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销,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有民主共和。”这就是说,“四千年帝王历史”的终结,用的是暴力革命,靠的是武装斗争。
    记得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著名杂文中说,有两种破坏者:一种是盗寇式的破坏,“结果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另一种是革新的破坏者,他们清除旧基地,是为了进行新建设。孙中山就是这种“革新的破坏者”。他认为:革命为了建设,是为中国的现代化扫清障碍。他对胡汉民说:“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如不存心建设,即不必破坏,更不必言革命。”孙中山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他提出要实行“开放主义”,或曰“开放门户政策”。他同时强调:对外开放“只可利用其资本人才,而主权万不可授之于外人”。“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必亡”。他不仅重视物质建设,而且十分重视精神建设,强调“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同时发展),而后能进步”。孙中山的这种建设观,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作为一位政治领袖,要想永葆革命青春,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固步自封,甚至像鲁迅批评的章太炎先生那样,与时代隔绝,用原来拉车前进的粗胳膊去开历史的倒车。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充满了崎岖坎坷,他晚年面临了四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进行革命,是依靠少数先知先觉,还是依靠广大民众?二、在革命目标中,要不要加上一个反对帝国主义?三、在建立中华革命党、实行党魁独裁制未见成效之后,要不要改变党的组织方式?四、要不要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型的革命武装?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越飞、鲍罗廷)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人(如李大钊)的协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1月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创立了黄埔军校,掀起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孙中山本人的革命生涯也出现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局面。
    1924年11月13日,为了促成国民会议召开,加速祖国和平统一,孙中山抱病离广州北上,途经香港,上海,日本(长崎、神户),天津,于12月31日到达北京。这时他的病情恶化,于1925年1月26日在协和医院动手术,发现肝已完全硬化,诊断为肝癌晚期,无法切割,只好重新缝合。接着进行了45个小时的放射性治疗,毫无功效。于是出院,改服中药消肿排水。现根据孙中山尸解档案重新诊断,孙中山得的不是肝病,而是“胆囊腺癌晚期”,并广泛转移。2月24日立国事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又立家事遗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这里所说的“住宅”,系海外侨胞所赠。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25分,孙中山在前外交总长顾维钧宅逝世,临终前反复说:“和平”,“奋斗”,“救中国”。3月19日,先移灵于中山公园(原中央公园),12万民众夹道哀悼。
    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曾指出:“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