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新形势下,围绕落实市委“发挥优势、高点起步、开放创新、绿色崛起”的总要求,为推动我市“新兴产业示范(聚集)区建设,8月中旬,市政协财经委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对“平台”发展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并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个新兴产业示范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市本级及相关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从2012年开始,市委市政府采取市县共建的方式,规划开发建设张百湾新兴产业示范区和六沟新兴产业聚集区和凤山新兴产业示范区。2013年,为充分发挥国家级承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和引领带动作用,市委、市政府新出台了《关于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1+3”新兴产业发展平台的若干意见》,着力打造“1+3”新兴产业发展平台。目前,三个新兴产业示范区总规划面积31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36平方公里,其中,张百湾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六沟规划控制面积101平方公里;凤山规划控制面积117平方公里。分别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钒钛制品、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绿色食品、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潜力产业,扶持生产性服务业。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三个新兴产业示范(聚集)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7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90亿元。两年来,通过艰苦努力,三个园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强化领导机构,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为推进示范(聚集)区建设,市委、市政府成立了“1+3”产业平台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三个县分别成立了新兴产业示范(聚集)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市县双重管理;市县按资金1:1比例组建了承德和合基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三个示范区的整体融资、建设、经营、管理工作,由公司投资分别在三个示范(聚集)区注册设立全资子公司,子公司作为示范(聚集)区建设的主体,负责各自园区的融资、建设、经营、管理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建设管理模式。
(二)注重方向引领,推进各项规划顺利完成
按照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建设要求,市县筹资3400万元完成规划编制、规划展馆建设工作。目前,三个示范(聚集)区的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批准执行,市规划展馆、张百湾、六沟规划展馆已对外开放。张百湾示范区环评已经通过,六沟、凤山两园区的环评正在审批中;其它各专项规划正在逐步完善中。今年拟将张百湾、六沟两园区更名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区的新规划已初步完成并经省科技厅初审。
(三)拓展“平台”空间,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收储工作
截止目前,三个示范(聚集)区共收储土地12710亩,已批复用地指标4390亩,累计投入征占资金11.21亿元,欠款2.07亿元。其中张百湾完成土地收储 4400亩,已批复用地指标2247亩;六沟完成土地收储5810亩,已批复用地指标1428亩;凤山完成土地收储2500亩,已批复土地指标715亩。2014年市国土部门分配给三个园区土地(耕地)指标1500亩,张百湾、六沟园区正组卷申报。
(四)提升承载能力,扎实推进基础设施进展情况
经过市、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起步区路网、供水、供热、供电、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已完成投资6.2亿元。其中张百湾示范区已完成投资2.74亿元,雨排、道路、供水、污水处理、35千伏变电站已基本完成,供热、电力、绿化等正在建设中,综合服务中心已完成概念性方案设计,准备开工;六沟聚集区已完成投资3.025亿元,110千伏变电站已建成使用,道路、供水、污水处理等工程基本完成,综合服务中心设计方案正在优化;凤山示范区已完成投资0.438亿元,包括园区跨河大桥项目、防洪工程、页岩气勘探工程。目前,因凤山示范区管理机构未成立,专职人员未到位,示范区建设工作暂时停止。
(五)扩大开放招商,项目引进实现突破
示范区的招商工作始终坚持按照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要求和低碳、绿色、循环的发展理念,严格把控项目的环保关和科技关,确保示范(聚集)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市县共同努力,招商成果初步显现。目前,三个示范(聚集)区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4个,开工23个,签约11个。今年底有20个项目投产,预计实现产值105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同时,中心城区企业搬迁已经全面展开,目前,已有三家企业已完成可研编制、设计、土地摘牌等前期工作,还有三家家正在进行征地和开展其他前期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三个示范(聚集)区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综合承载力有了加快提升,但距经济社会发展和项目入驻需求有差距,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举全市之力建设的合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示范区建设涉及广泛,系统性强,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对于园区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但一些干部群众对示范(聚集)区建设的战略意义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大局意识,重视程度不够。从工作支持力度和主动性、完成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争取政策性资金、服务审批效率、全民参与大招商氛围等各方面仍有待加强。
(二)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个示范(聚集)都成立了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组建了各自的园区管委会,市里有推进委的领导和推进办的统筹协调,但建设期间主要由各自县政府进行管理,涉及土地收储、对入区企业优惠政策的落实等都得由县政府决定,使推进办和县区决策层的统筹协调沟通不畅。入区项目准入的把关和入区项目设计方案的把关有缺失。为保证园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需不断完善。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从成功园区发展历程看,园区建设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没有3-5年的建设期,是很难形成规模效应的,三个示范区刚刚启动两年,从一片庄稼地开始起步,目前虽然三个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基本框架已现雏形,但距真正达到企业生产需要,实现“七通一平”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企业最关注的学校、医院、娱乐等公共、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还没有启动,导致示范区的招商吸引力不足。
(二)资金投入不足,这是制约示范区建设最主要的瓶颈。据测算,三个新兴产业示范(聚集)区按“七通一平”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共需资金300多亿元,按照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仅2012年8月启动的起步区一期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就需30.62亿元。对涉及有收益的给排水、供热等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由企业承建、运营(需投资15.09亿元),但涉及路网、部分管网、绿化等无收益的工程和土地征占费用垫付资金等,仍需要市县政府投入(需投资16.91亿元)。对于市县政府投入部分,目前虽然经过市县共同努力,多方筹资举债,但截止目前三个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3亿元(其中支付1.7亿元,已欠款2.3亿元),已收储土地欠款2.38亿元。预计到年底涉及市县政府投入的基础设施还需投入5亿元。如按与施工单位的合同约定每年按30%支付,到年底市县两级政府共需支付4.57亿元(基础设施支付2.19亿元,土地收储欠款2.38亿元)。如按年初计划今年三个园区新收储土地7000亩,还需资金近9亿元,年底前的还款压力巨大,如果兑付农民征占款和农民工资不及时还会引发社会问题。另外,目前三个园区虽已收储土地12710亩,但批复的土地指标仅4390亩,仍有8300多亩地没有土地指标,今年国土部门已下达三个园区耕地指标1500亩,还给园区预留1千多亩指标,对落实项目、土地指标有一定的保证,但目前看,张百湾、六沟组卷都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落地项目少、不及时,二是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指标不足(张百湾和六沟都因没有占补平衡指标批不了地,致使好项目不能及时落地),三是审批土地手续资金不足。
(三)承德市以交通为主的整体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的状况仍是拉近承德与京津等周边城市距离,承接京津产业外溢辐射,显现承德区位优势的重大瓶颈。三个园区与市区、与县城还没有快速的连接通道,另外承德城市品牌打造不多,外界对承德的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资金注入、产业聚集、人才汇聚的吸引力不够。
(四)产业吸引力不强。我市八大现代产业体系的优势还不明显,目前全市仍没有在国内外占明显优势的已形成规模的主导产业和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缺乏产业和大型企业的上下链条拉动聚集吸引,更没有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导致产业吸引力、聚集力不强。
(七)地理环境制约产业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河北省区域禁(限)批建设项目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水源地上游的主干河道两岸1公里范围内不得摆布可能产生污染的二类和三类工业,仅保留一类工业,河两岸取消生物制药产业、能源化工产业和生物能源利用产业。承德属河谷地貌,特殊的山谷河流地形,很难找到离河道1公里以外的大面积土地,这种地理环境条件是承德发展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三个新兴产业示范(聚集)区都是离市区相对较近、土地最宽阔的最佳区域,同时也都是沿河两岸区域,而且产业规划也恰恰都是以食品、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二、三类工业为主,电子工业、工艺品制造等一类工业占比小。在此情况下,如何处理好环评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对我们来说,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三、促进“1+3”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增强合力。开发建设“1+3”新兴产业发展平台,特别是市县共建产业聚集区,符合我们的市情,是一项正确的决策,也是应对财政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之举,对于壮大市县特别是市本级财源、增强经济发展能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随着开发建设的深入推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加,“平台”开发建设到了最关键、最艰难的时期,可谓前途光明、困难重重。但决不能停步,应高度凝聚共识,坚定信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强力推动。建议市政府对“平台”建设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从解决深层次问题入手,围绕体制机制建设进行全面深入具体的分析,总结经验,搞好“顶层”设计。下大力解决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努力建设好、发展好我们的“责任田”。相关县区政府、各部门、管委会要把“平台”建设摆上全局工作的战略位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全力支持。
(二)改革体制,优化机制,增强活力。进一步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完善机制,加快健全“权责一致、决策科学、运行顺畅”的体制机制。
1、借助提格升级契机,推进高新区全面深化改革。一是明确高新区定位,突出其发展经济职能,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理模式,管委会组建开发建设总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以体制创新带动工作创新。二是市政府对高新区进行差异化考核评价,减少现有考核指标,制定专项考核办法,区别于县区考核。在此基础上,全力支持高新区企业化改革,真正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激励机制。三是参照外地先进做法,科学设置高新区内设机构,并要授权到位。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3’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完全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的要求,按照“非禁即许、非限即准”的原则,在相应体制改革到位的前提下,以授权或委托形式向高新区下放市级行政审批等管理事项和权限,为建立“独立运作、封闭管理”的高效运行模式创造条件。支持高新区建立法院、检察院等派出机构。根据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强开发区(园区)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冀办发【2014】23号)的精神,向高新区派驻人大、政协联络组,发挥联络和服务代表、委员作用。
2、调整三个聚集区开发建设思路。一是根据《关于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1+3”新兴产业发展平台的若干意见》相关精神和开发建设实践要求,进一步明确市县政府在聚集区联建中的责任,坚持“市县共建、以县为主”的原则,突出县政府的主体责任。市政府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通过聚集区推进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加强组织协调与调度,在土地供给、投融资平台建设、项目引进、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财政资金及相关政策性资金给予更多的倾斜,以此实现共建责任。二是政府就聚集区管委会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给予倾斜,支持管委会建立健全企业化管理机制,切实实行“以管委会为主,公司化运作”的开发建设模式。
(三)巩固成果,把握节奏,稳步推进。从成功园区发展历程看,园区建设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没有3-5年的建设期,是很难形成规模效应的。三个聚集区从零开始,在短短两年内起步区基本框架就现雏形,实属不易。但考虑到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和招商引项目实际,三个聚集区开发建设应保持一个合理的推进速度,不宜铺大摊子,尤其是土地收储以保持两年提前量为宜。要千方百计尽快把起步区软硬件建设好、完善好,增强招商吸引力。与此同时,全力支持已签约项目加快建设,促其尽快投产,形成新的生产力,提升园区发展能力。
(四)突出重点,强力攻坚,助推发展。针对制约“平台”建设的关键性问题,集中资源和力量进行重点公关,力求实现有效破解。
1、建设快速交通体系,改善公共服务功能。尽快建设六沟聚集区至市区和承德县城的快速通道,抓紧完成双滦至张百湾G112线的改造升级和张百湾东环线的建设工程。增加高新区公交线路和车次,建立健全交通信号体系。下大力完善“平台”相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逐步形成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互促共融的局面。
2、实行倾斜政策,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市级层面整合各项产业基金、偿债基金向“平台”倾斜,发改、财政、交通、水务等有关部门,为“平台”谋划包装项目,争取上级支持资金。随着市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对“平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高新区内惠及全市性的大型城建、基础设施项目(如市儿童医院、北大附属学校、高铁站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研究支持和合基业公司新举措,提升服务能力和实效。研究支持高新区发展更为优惠的财政政策。鼓励支持企业直接融资。
3、多措并举,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借助当前我市规划调整契机,支持高新区适度扩大工业用地面积,并调整工业用地性质比例。协调迁移新城区域内的水源地,为供地创造条件。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复垦和开发土地资源,着力盘活闲置土地,在全市范围内调剂解决“平台”土地占补平衡指标不足问题。
4、改进招商方式,提升招商工作水平。广泛宣传、认真落实市政府有关引进项目奖励政策和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入推进与京津合作,扩大招商引资实效,加大总部经济引进力度。同时,要避免片面追求招大商、招大项目,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一般项目也应予以关注。
(五)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体现特色。实行“一带三、优势互补”发展思路,实质就是“一区多园”,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产业园区发展的成功之路。十年前国家整顿工业园区,我省绝大部分省级开发区被砍掉,而山东等省将市县工业园区优化整合一起搭车上报取得成功,为后来省域经济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实施“一带三”实为未雨绸缪之举,也是实现市县共建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要积极争取将张百湾、六沟两个园区更名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划尽快获得省政府批准。在项目摆布上要统筹考虑,高新区结合本次规划调整,为三个聚集区预留项目配套服务区,聚集区要与高新区积极对接,主动承接与之配套的生产加工项目。聚集区推进委员会及办公室加大指导、协调和监督力度,推动规划实施,确保各类要素在各园区间合理配置,避免各园区之间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以及在招商引资上出现“打内战”、“挖墙脚”现象,形成错位发展的新格局,打造承德“一带三、优势互补”发展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