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尺”。推行农业标准化,对农产品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是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通过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具有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农业品牌。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自“九五”期间至今,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监督体系的要求,经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我国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1、农业标准化体系基本形成
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截至2011年10月,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2 196 项、行业标准3 706项、地方标准16 000多项,覆盖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为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业标准范围从原来的少数农作物种子、个别种畜标准,发展到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饲料工业、农业机械、乡镇企业、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贯穿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2、地方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加强了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和推广工作
近几年来,大多数省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重视和加强了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成立了涉农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79个,集聚了近万名委员开展农业标准化研究及标准制修订;积极组织农业标准的宣传及贯彻实行,带动广大农业从业人员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3、农业标准化法规逐步健全
农业部门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同时,重视有关农业标准的规章和管理办法的建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了8项规章。这些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农业标准的制定和质检体系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标准化工作。
4、农业质量认证开始起步
质量认证是对产品的质量水平、生产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的第三方公正确认。产品质量认证是以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要求为依据,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形式,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活动。认证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信誉和知名度,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农业部已分别建立了农机产品和水产品的认证机构,广泛开展了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和农业系统生产许可证管理;正在筹备组建农作物种子、种植业产品、畜产品、饲料产品的认证机构。近年来部分省在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培育、发展和认定名牌农产品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得到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二、各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按照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思路,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地区以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度为抓手,坚持不懈地抓好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了区域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从各地农村的实际来看,部分地区农业标准化应用和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并逐步将农业标准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通过对各地的调研,主要以湖南常德、湖北潜江、河北晋州3个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案例分析,总结发展经验。
1、主要做法
(1)、创新组织机制,整合资源,推动标准化建设
湖南常德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在组织机制方面予以创新。从纵向上看,市政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与湖南省农业厅就共同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签署合作协议,是全国首个厅市共建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同时,设立了厅市合作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由县市区长任组长的农业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局进行指导,成功将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从横向上看,常德市政府加强了部门资源的整合,2011年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农业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省农业厅指导下的政府统一领导、农业 部门组织实施、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农业标准化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有益于集合各部门人力、物力,上行下效办事。
(2)、梯次推进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因势利导带动标准化建设
常德市政府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通过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职业农民等农业经营实体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常德市以“省、市、县联办,以县为主和点面结合,梯次滚动推进”为原则,分产业分层次,分核心区、推进区、启动区和引导区4个区梯次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首先,重点建设核心区,通过对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标准化建设工作基础,在核心区范围内选择主导品种,科学选定标准创办样板,在示范品种、标准建设、品牌推广等方面予以示范;其次,以核心区为辐射源,层进式促进推进区、启动区和引导区建设,形成产业式“四区”阶梯式发展状况,最后实现以点带面,使周边地区所有生产者自觉按标准组织生产的局面。
(3)、拓宽投资渠道,从资金上保障标准化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是推动农业标准化快速建设的重要举措。潜江市政府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经费投入,把农业标准制定和实施,农业标准宣传、贯彻和培训,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积极落实支持农业标准化的科研投入、成果申报、评定等工作经费,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在社会资金的筹集方面,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或协会组织与农户以签订协 议,以“企业十基地十农户”、“协会十基地十农户”等形式投入标准化生产。为了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市财政以“以奖代补”等方式对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企业、农户予以补贴。例如,市财政对具有一定规模的肉牛养殖户、养殖小区、龙头企业给予相应的“以奖代补”,对稻田养虾每667 m2给 予10元补贴。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导向,龙头企业和其他农业生产组织资金为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投资体系。
(4)健全标准化支撑体系,从制度上规范标准化建设
潜江市构建了以标准制定、示范推广、检测 监督、产品认证、信息服务为主要构成的标准化支撑体系,从制度上对农业标准化建设予以规范。潜江市组织全市种植、水产、畜牧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制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肉牛养殖技术规程》、《虾稻连作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等25个主要农作物、畜产品、 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将这些标准和管理制度编印成册,免费发放至农户。同时,依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定期对示范产品进行质量抽检,并组织有关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积极申报 “三品一标”认证。严格投入品管理,确保农产品安全。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区,全面推行农产品安全生产记录全覆盖,严格农药(兽药)、化 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做到了药品登记、处方留存、用药记录、休药期、渔药准人等全程记录。
(5)将农业科技成果集约化与农业标准化建设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农业标准化建设能够将新技术固化到农业生产规程中,规范选择生产品种和选用先进适用设备,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晋州市采取“项目带技术、技术带标准”的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标准化的结合。近年来,晋州市先后承担和实施了省、市下达的沃土工程、平衡施肥、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优质小麦良种补贴、冬小麦综合节水灌溉技术、小麦高产节水栽培技术、酵素菌有机肥积造、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小麦科技入户工程、粮饲兼用玉米配套栽培技术、夏玉米软盘育苗和机械化转移技术、优质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优质夏播大豆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优质专用小麦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等20多个项目。累计项 目建设面积达到46.7万余公顷次,为建设和实施小麦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8-2011年,小麦生产重点推广了规范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半精量播种、优质小麦高产栽培、小麦节水 高产、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据测产,2011年周家庄示范片区平均667 m2产量632.9 kg,比全市平均 667 m2产量高出113.4 kg,增产率达到21.8%。
三、我国推进农业标准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分配机制不健全
在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方面,存在投入不足和延时到位的现象。一方面,各级投入相对不足,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项目投资牵涉面广、规模大,以基础设施投入一项而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调研发现部分地区多以其他项目资金来带动农业标准化建设,用于农业标准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少,部门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影响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资金存在上级投资下达偏迟,不能及时到位的现象,缺乏统一的分配和使用体系,影响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工作。
2、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能力不足
农业标准化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涉及标准制定与监督、技术推广、质量检疫检测等多方面工作,随着老技术人员的退休,加之因为待遇等因素补充技术人员力量有限,使技术人员短缺成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制约因素。同时农业技术人 员制定和实施的标准针对性不够强,标准更新不及时,对农业标准实施的质量产生影响,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调研发现,各地农村有知识、素质高的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从事一线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整体年龄偏大,多集中在四五十岁,这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不足,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消极,给农业标准化实施和推广带来较大的难度。
3、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合作社相关章程不够规范,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支持合作社建设的项目资金和合作社运营产生的盈余资金缺乏有效管理,社员利益分配机制不公平,有待进一步规范。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年龄集中在四五十岁,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不强,缺乏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合作社还存在农业标准化意识淡薄、被动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现象,影响标准化工作的实施与推进。
4、农民标准化意识不高,地区推广实施力度有待加强
调研发现,受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加之农业市场经济意识缺乏,各地农村有一定数量的农民主动参与标准化的意识不强,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中也有一部分被动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作用等概念模糊,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主动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观念不强。此外,个别地区农业标准化应用意识不够强,地方标准推广实施力度不大,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技术推广,重资金争取、轻项目管理的现象。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应用标准意识淡薄,生产随 意性较大,产品质量不稳定。
5、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有待形成
由于农产品市场调控的体制不完善,农产品市场波动性大,以及缺乏必要的市场风险预警机制,使得农产品价格波动大。表现在一些地区生产出的农产品虽然质量好于未进行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但价格优势不是特别明显,还未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龙头企业通过基地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体,在市场价格低于收购价格时,农民履约率高,而市场价格高于收购价格时,农民拒绝履约,影响龙头企业的发展,也限制了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向前推进。
6、农业标准化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农业标准化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体现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排灌设施简陋、农民靠天吃饭的现象,严重制约标准化推进工作。同时,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硬件投入不足,农产品检测设备、监督管理设施不够健全,导致农业监测手段落后,县、乡两级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检测能力较差,不能完全满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
四、我国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建议
农业标准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显著标志,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实施农业标准化对于加速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步伐,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各地在推广农业标准化的过程中尚存在许多障碍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便加快实现我国农业标准化。
针对我国在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农业标准化主体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组织、加强管理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农业标准化的主体政策
农业标准化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在此过程中仅起服务和引导的作用,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应成为农业标准化的主体。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以企业的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运销业的标准化,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严格按标准化质量体系要求管理好生产。一要完善经营机制,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既恪守合同又相对稳定的产销关系,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对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标准化的要求下逐步形成新的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二要改进产业化组织形式,农民以农业工人身份参与生产经营,倡导和发展公司建农场、农场带农户,变农民为公司农业工人,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等。三要多途径并举,加快实施农业龙头企业的标准化改造。一方面要对农业龙头企业推行IS 09000 质量认证,彻底改变无标生产、无标加工的现象,着力提高农业龙头加工企业的经营水平;另一方面要突出科技联姻,通过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结成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水平。四是突出农业品牌的创建,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的作用。应围绕区域农业形成品牌、形成规模、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以品牌建设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树立品牌理念,围绕开发、培育、创建品牌农业及产品的目标,以标准化引导种植,开发更多的无公害农业产品和绿色产品。
2、农业标准化的结构政策
农业标准化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标准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中起到了杠杆作用。标准的制定要逐步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相适应,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要以食用安全和市场需求为目标制定农业标准,通过实施农业标准,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普及推广新品种,在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同时,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向优质高效品种调整,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素质的整体提高,为提高农业效益奠定基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产业化则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将全面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内在和外观质量,成为品牌、名牌产品的质量保证,是实现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
3、农业标准化的手段政策
农业标准化的有效实施,对于优化我国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的统一指导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以及年度的农业标准化实施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与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标准化工作,引导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订单农户、合作社成员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贯彻落实。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智能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建立起快捷、实用、有效的技术信息网络,迅速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所需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力度,提高标准化示范区的综合管理水平,以示范区为抓手,建立良好的示范机制和辐射网络,向周边地区大力贯彻先进实施经验,以示范户的经验和增加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户,推进各类农业标准的实施。
4、农业标准化的组织政策
从政府层面来说,强化组织领导和加强部门协调是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包括当地市政府、农业、科技、质量技术监督、财政、农林等部门。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重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要尽快成立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能,负责领导、部署、协调和推进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使其在农业标准的建立、农业质量监测和农产品质量认证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领导,建立分工合作、各负其责、长效有序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机制。把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与解决当地“三农”问题的总体发展思路结合起来,明确提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多元化、多层次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标准化为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服务的途径,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以标准化促进产业化,推动农产品生产上规模、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
5、农业标准化的管理政策
首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环节的管理,着重抓好产地环境管理,从源头控制农产品的污染;抓好农业投入品管理,防止高毒高残留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抓好生产过程管理,重点是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科学、合理使用,建立上市农产品的安全间隔期制度;抓好包装标识管理,逐步实现农产品的包装上市,明确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质量安全责任。其次,各级政府要以强化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建立诚信、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目标,采用标准化原理管理和规范农产品交易及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围绕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分等分级、定量包装、包装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加强对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和认证工作,杜绝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实施不合格农产品退市监管措施,为全市的农产品流通创造一个安全诚信的良好环境。再次,农产品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发挥行业标准化工作主力军的作用,负责管理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制定本行业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本行业标准制修订规划,具体承担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抓好农业标准的推广与实施,监管农业投入品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