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美术教学中利用地方美术资源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画院支部
[2015年01月12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承德市委员会
    承德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即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的汉、匈奴、乌桓、鲜卑、库莫奚、契丹、突厥、蒙古等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清朝后,热河的地理位置日益重要,这里毗邻京、津、西顾张家口、东接辽宁、北倚内蒙、南邻秦皇岛、唐山,是燕山腹地、渤海之滨重要的区域性城市。于是清帝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兴建避暑山庄,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工程才告结束。
   “红山文化”是热河地域新石器时期的历史文化,至今已经五千多年。集中皇家文化、古建筑文化、佛教文化和中原儒文化、是个被国人和业内人士看好的收藏宝地。民间艺术品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入全世界重点文化保护的课题。我市的古建筑文化、佛教文化、中原儒文化和多民族交融的民风民俗、自然资源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宝库。剪纸是承德地域传统家庭文化和民族艺术的遗产,其遍布承德各县区,尤其丰宁剪纸最为著名。199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之乡”;2005年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鉴于承德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对利用本土资源进行美术教育的现状开展了一次调查研究
 
首先我们对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们
 
    A对家乡民间建筑的了解
 
    B对家乡手工艺制作的了解
 
    C对家乡民间艺人的了解
 
    D对中国民间艺术整体认识情况
 
    发出100份调查试卷,收回 98份,有效率98% 。学生对家乡美术资源有丰富了解的5%,学生完全不了解本地资源的占15%,学生了解一部分的占80%。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学生对身边的、家乡的历史、自然、人文知识和蕴含其中的美好认知掌握严重不足,认知程度不够。
 
    然后,我们与高一年级美术教师进行座谈,就“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利用本地美术资源”展开讨论,达成几点共识:
 
    利用承德地方美术资源丰富完善高中美术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害,无论对学生拓展知识、传承历史文化、热爱家乡传统文化还是对老师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还有符合大纲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好处,同时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学生对承德地方美术资源认知和掌握有限,教师应精心选材,从欣赏课程中加入,逐渐引导学生通过摄影、绘画和手工课程中创造发掘。
 
    一、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认知情况令人忧虑
 
    那么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认知状况究竟如何呢?2010年共青团河北省委少年部对几个市的部分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显示,虽然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求知意识很强,但是由于了解途径较少,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调查中,当被问及“你认为家乡文化对自己的成长重要吗?”有94%的青少年选择重要,并且接受问卷调查的1500名青少年都表示想了解家乡文化。由此可见,家乡文化在当代青少年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渴望了解家乡文化。但是青少年对家乡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令人堪忧,在对秦皇岛市青少年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19%的中学生知道联峰山是秦皇岛风景区;针对保定市调查时,只有4.6%的青少年知道“东郭先生”这个典故出自保定;在对邯郸市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只有3%的中学生知道“毛遂自荐”是出自邯郸的成语。那么,承德市高中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状况又如何呢?在对本校学生的问卷中,当问到“磬锤峰、双塔山、鸡冠山等承德名山是哪种地貌的代表?”只有40%的学生知道是丹霞地貌。当问到“红山文化、山戎文化、契丹文化与承德有怎样的关系” 时,有91%的学生不知道。当问到“南山积雪、北枕双峰、锤峰落照运用哪种古代造园手法”时,没有人知道是“借景”,更不用说借的是什么景了。由此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1)、青少年对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自然景观了解较少。(2)、青少年不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遗迹与艺术瑰宝。(3)、青少年不能把书本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责无旁贷的负起责任,使学生了解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的历史,了解这片土地的人文精神,增强自豪感,使青少年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家乡,对于每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家乡文化作为一个地方最鲜活、最持久、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人文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教育青少年的良好素材。在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使他们了解家乡的名人、典故、自然景观、历史建筑、风俗等等,通过这些文化元素的熏陶,使广大青少年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进而树立建设家乡的决心和信心。而热爱自己的家乡,是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基础和前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让承德的学生更了解丹霞地貌的成因、特点与承德典型的丹霞地貌的代表;懂得红山文化、山戎文化、契丹文化与承德的渊源和草原游牧文明与内地农耕文明的融合同承德的关系;熟悉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主要景观布局、建筑特色、历史由来和在人类文明遗存中的地位……学生对自己家乡文化有深入了解,才能真正热爱祖国,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美术教师应遵循青少年的文化认知规律,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教育引导模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学校美术教育工作中的现状与差距
 
    小学中按教材内容照搬上课,缺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开发创造性的立足承德本土的美术内容。高中欣赏课基本名存实亡,两周一节保证不了,即使是各高中都有的艺术特长生教学中,也不组织任何形式的学生描绘承德风光、风俗的活动,只是针对高考的单调培训。
 
    三、国家大纲对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
 
    1997年教育部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其中包括“音乐欣赏课”和“美术欣赏课”两部分。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因此,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中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高中美术分为五个内容系列。即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教改近十年,各地高中更注重“人”的培养与“人”的完善,在基础教育中针对国民整体素质和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各地艺术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200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其中包括制定与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两个项目,将美术课程资源从美术学科本身拓展至自然、社会、文化等范畴。通过设置一些综合美术学习领域的课题或跨领域美术学科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以达到在有限课时中认识美术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了解美术与文化及社会关系的目的。
 
    2003年4月公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第四部分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第5条为“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例如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美术作坊和有关工厂、车间以及当地的文物资源,聘请美术专业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参与美术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第6条“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四、对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建议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想的开始。”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说“(1)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2)加强校内外课程;(3)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而在我市高中美术鉴赏课实际教学中,对(2)和(3)点的这种观念与实践,尤其对历史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认识不够。各种地方美术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突出,这种课程资源的短缺制约着我们美术教育的发展,教育资源是保证教育正常进行的基础条件,如何开发利用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社会历史资源、自然环境资源、民间美术资源等本乡本土的内容,补充国家统一课程的不足,彰显地方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成为当务之急。